『網路語言教學之理論與實際』1閱讀摘要

摘要作者︰林芍音  Daphne Lin 

 
Richard Ken  Mark Warschaur 在他們所編著的新書Networked-based Language Teaching: Concepts and Practice導論中,比對語言學上三個重要理論結構語言學、認知語言學、社會認知語言學與科技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主機電腦時代、個人電腦時代、網路電腦時代之後,指出科技教育的應用與發展,其實可以在語言學發展史中找到理論基礎。以下為他們比對兩個知識領域的摘要︰

(一)結構語言學(Structural Perspective)與主機電腦時代(Mainframe Computer

結構語言學的理論,是根據 John Watson B.F. Skinner 等幾位行為心裡學家的理論演變而成的,重要的學者包括 Leonard Bloomfield, Charles Fries 以及 Robert Lado。這派理論是語言為有自主性且有結構的系統,語言學習者必須透過反覆的練習,形成一種語言習慣,以便有正確的語言結構反應。基於這種理論,文法翻譯學習法(grammar-translation method又稱 audiolingual method),成為語言教學上的不二法門,而在第二外語教學上,教師的責任著重於比對母語和第二外語語法結構上的差異,以便教導學生反覆練習正確的句子。

這個理論和電腦最初應用於教學上的發展類似,那就是最早時期的主機時代,以結構的觀點提供電腦輔助教學程式(structural approach to CALL),都是以反覆練習文法或單字為主的練習題(drill practice),提供教師及研究者的研究資料,也都是以數據為主。這樣的電腦輔助教學法,Charles Crook比喻為輔導式教學(tutorial metaphor),亦即電腦被當作家教,缺點在於其機械式的訓練,無法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及動機。

(二)認知語言學(Cognitive Perspective)與個人電腦時代Personal Computer

認知語言學的重要學者有 Noam Chomsky  Stephen Krashen,他們認為,語言是一個由心理建構的系統,學習者乃透過天生的認知能力,利用推理和以往的經驗,去體認所接受的語言刺激。這種認知能力,也就是 Chomsky 所說的 competence,是一個主動生成並轉變知識的能力。基於這兩位學者的理論,後來的認知語言學者界定,所謂的語言能力,指的是個人所經歷的心理語言學的過程,或者利用已有的知識(schematic knowledge)自上而下(top-down)分析所接收的訊息,或利用接收到的訊息中所透露的資訊(如單字、句子等),自下而上(bottom-up)學習或吸收接觸到的知識。Chomsky  Krashen 對後來的認知語言學家的另一個影響是,語言學習被視為一個發覺問題並尋找解答的過程,因此語言教育有兩個重點,一為推理的練習,另一則為合作學習的課題。

與此理論相對的教育科技發展,則為個人電腦時代的電腦輔助教學法。這個時期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,開始傾向於以學習者為中心,提供學習者現實世界的縮影(microworlds),而這些模擬的世界中則充滿問題,刺激學習者利用已有的知識或個人經驗,尋找解決方案或提出並測試假設,目的在幫助學習者達到新層次的理解領域。這個階段的電腦輔助教學,Charles Crook 稱之為建構式學習(constructional metaphor),電腦被當成學生。這方面的教學設計,提供教師及研究者質與量並重的研究資料,雖然比最早時期機械式練習的設計,更能刺激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,但是畢竟只是提供模擬的環境,並非一個能讓學生與真實世界互動的環境,就社會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而言,這是一個無法彌補的缺憾。

(三)社會認知語言學與網路電腦時代

社會認知語言學的重要學者有 Dell Hymes  M.A.K. Halliday,他們反駁 Chomsky的認知能力(competence)說,認為語言能力不能只侷限於個人的心理認知過程,而應該包括透過社會互動及吸納他人言構的語言學習過程,這是一種能夠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,適切運用各種語言形式(form)的能力,Hymes 稱這種能力為交際能力(communicative competence)。由於語言學習是根基於整個社會的互動與結構,因此對於語言的形式應該加以注意。所謂語言的形式,則指在真實的社會語言互動環境中,不同的文體應用、對話的環境與對象、對話風格的變化等等。Halliday 更提出三種主要的語言功能︰(1)用語言表達內容的功能(ideational);(2)用語言維繫社會關係的功能(interpersonal);(3)用語言創造與情境相關的語言運用(discourse)的功能(textual)。Hymes  Halliday兩位社會語言學者的理論,影響語言教學調整其方向,幫助學生進入真實的社會語言運用機制,成為語言教學的重要目標,因此以學科內容為基礎的語言學習模式(content-based learning)及以不同課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(task-based learning,亦即給學生真實的課題或學習計畫 authentic tasks or projects),即成為近代語言教學設計的重點。

和社會認知語言學教學理論同步發展的,即網路電腦時代的語言教學設計,Charles Crook 將之比喻為工具箱式學習法(toolbox metaphor),電腦在這個階段扮演工具箱的角色。就理論上看,網路電腦時代的教學設計,著重於提供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或社群,使學生能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互動。就科技本身而言,也就是透過互相連結於網路的電腦,進行互動式的人性溝通。就設計而言,可以分成兩大類︰(1)以電腦為媒介的溝通法(CMCcomputer-mediated communication),包括非同步的電子郵件交換、同步進行的網路交談室和MOOs2。(2)全球戶連的超文本和超媒體(globally linked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),亦即網際網路(World Wide Web),這方面科技的運用優點在於,(a)由電子連結所呈現的多線式資訊(b)圖像、聲音、影音、文字資訊的整合(c)快速而全球性的資訊通路(d)簡易且低成本的國際性出版與發表機會。透過網際網路的設計即優點,語言教學提供的,不再是封閉式的學習環境,而是多樣且真實性的互動環境選擇,讓學習者可以選擇不同的社會互動。再者,網路教學設計也提供已經存在的語言運用社群,並給予學習者創造新的語言設群的機會(如網路出版等)。

針對新興起的網路語言教學,在研究方法上也相對地有革命性的發展。在主機電腦側重對與錯判別的時代,數據分析研究法獨占鼇頭。之後的個人電腦時代,由於開始提供學習者建構知識的能力,光是數據分析無法呈現學習者的學習過程,因此除了數據(如按鍵記錄方面的數據)的研究與分析外,同時開始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(運用think-aloud 的程式設計或問卷來收集資料),再加以分析敘述,也就是開始有質的研究。到了網路語言教學時代,研究者不只要觀察單一學習者的學習過程,更重要的是觀察網路語言運用與語言學習社群的發展,因此研究方法上,側重於語言運用機制的分析及社會文化整體環境的分析,所收集的資料也就傾向於社會互動(包括對話與行為等等)的側錄、民族人文學的觀察、對學習者及其互動社群成員的訪談等等。我們可以將現代的網路語言教學與學習研究,稱為民族人文學研究,只是這方面的研究還在萌芽的階段3,需要更多研究者投入。


(註解1)原文取自︰Kern, Richard and Mark Warschauer. “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tworked-based Language Teaching.” Network-based Language Teaching: Concepts and Practice, Mark Warschauer and Richard Kern, Eds. (Cambridge: Cambridge UP, 2000), 1-19.

(註解2MOOs 是由 MUDs 演變而來的。MUD 意指『多使用者領域』(Multi-user Domain),MOOs 因此指的是『多使用者領域+目標導向』(Multi-user Domain, Object Oriented),可定義為『提供網路通路、文字為媒介、適合遠距學習的虛擬環境』。關於 MOOs 的詳細定義與觀念,可參閱︰

http://cinemaspace.berkeley.edu/~rachel/moo.html

http://www.enabling.org/grassroots/language-learning.html

網路上提供外語學習MOOs 的網站,可參考︰

http://tecfa.unige.ch/edu-comp/WWW-VL/eduVR-page.html#Educational

http://moolano.berkeley.edu/More.html

http://distancelearn.about.com/cs/educationalmoos/

http://cinemaspace.berkeley.edu/~rachel/moolist/edu.html

http://lingua.utdallas.edu:7000/11

(註解3)編著者之一Mark Warschauers  1999 年出版的Electronic Literacies: Language, Culture, and Power in On-line Education (Mahawh, NJ: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),即為以民族人文學研究法成書的代表作。另一位擅長民族人文學研究法的語言學者為 Shirley. B. Heath,她所著的論文“Literacy Skills or Literate Skills? Considerations for ESL/EFL Learners” 則收錄在 David Nunan 所編的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(Cambridge: Cambridge UP, 1992) 一書中的第40-55頁。